2016年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:大力推行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,要求各级政府致力于打造“互联网+”环境下的政务服务平台,实现部门间数据共享,让居民和企业少跑腿、好办事、不添堵。简除烦苛,禁察非法,使人民群众有更平等的机会和更大的创造空间。
浪潮认为,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连接数据、方便民生,是本届政府简政放权理念的贯彻,是电子政务的升级,也是服务型政府的重塑,对当前中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。浪潮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平台为各省、市建设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提供业务咨询、事项梳理、系统建设、运营运维等综合性服务。
背景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,在党中央、国务院坚强领导下,政务公开不断深化,政府信息公开、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、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全方位推进,政务服务网上办事,互联网服务群众功能不断完善
2016年4月,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《推进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开展信息惠民试点实施方案》(国办发〔2016〕23号),方案指出,进一步提出在全国加快推进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,深入实施信息惠民工程,实现“一号一窗一网”目标,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
浪潮是政务服务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厂商。浪潮自2002年开始参与全国各地政府行政审批信息化建设,围绕行政审批政务服务开发了一系列产品,形成了面向政务服务的一体化解决方案,是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厂商,省级客户包括山东省、江西省、云南省、湖北省、重庆市、新疆自治区等。
解决方案介绍浪潮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平台采用以数据为中心,采用“平台+应用+服务”的总体设计思路,支持分布式、高并发和数据资源处理的云计算架构设计,通过Open API等方式对外开放服务能力和数据。
浪潮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平台包含了一系列产品和技术组件来应对云服务模式下数据资源、开放平台、移动互联网、社会化协作、用户感知等方面的需求,建立不同层次和应用领域的政府云平台解决方案。
项目的分层逻辑模型,整体可以归结为两大体系、五个层次:
一、两个体系
标准规范与管理制度、安全与运维保障体系是贯穿系统的两大体系,从系统运行、安全、标准等方面为政务服务平台保驾护航。
标准规范与管理体系
管理办法与标准规范主要包含了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、政务服务管理平台、业务办理系统等应用系统的业务管理规范,以及平台技术标准和管理规章制度等内容。
安全与运维保障体系
建立统一的安全与运维保障体系,从物理环境、网络、系统、信息和管理等方面保证整体安全;以应用与实效为主导,管理与技术并重,建立综合防范机制,保障政务服务平台安全、高效、可靠的运行。
政务服务网应根据业务需求和安全要求,合理划分安全域,科学制定安全访问控制和边界控制策略,确保平台信息安全。 按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,政务服务平台按照不低于二级防护要求建设。
根据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要求,政务服务关键应用系统实现应用级容灾保护;对于其他非关键性业务,要实现数据级容灾保护。
二、五个层次
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平台技术架构由基础设施层、数据资源层、应用支撑层、业务应用层、用户及服务层五个层次组成。
基础设施层
基础设施包括网络、服务器、安全等硬件基础设施,优先依托政务云平台进行集约化部署建设。网络方面,政务服务的预审、受理、审批、决定等原则上依托统一电子政务网络,政务服务的咨询、预约、申报、反馈等依托互联网。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依托电子政务网络建设。
数据资源层
数据资源层基于政务服务资源目录和数据交换,汇聚政务服务事项库、办件信息库、监管信息共享库、信用信息库等政务服务业务信息库,共享利用人口、法人、地理空间信息、电子证照等基础信息资源库,实现数据资源共建共享,共同构成政务服务数据共享平台,为政务服务提供统一的数据支撑。
应用支撑层
应用支撑包括CA和电子印章、工作流引擎、电子表单、消息服务等各种通用组件服务,也包括用户管理及认证、支付平台和物流平台等中间支撑系统。
业务应用层
业务应用包括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和各级部门审批业务办理系统,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管理、运行管理、电子监察、电子证照管理等功能。
用户及服务层
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包括用户注册、事项发布、事项申请、办理互动、办件查询、服务评价等,自然人和法人可通过PC电脑、移动终端、实体大厅、自助服务终端、呼叫热线等多种渠道访问。
客户收益一、满足政务服务需求的要求
用户访问——“我”
“我”是登录政务服务平台的访问者,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。注册用户能够访问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,检索静态信息,进行在线咨询,并在专属用户空间查询申办事项的过程信息和历史信息,维护用户空间信息。普通用户只能访问政务服务门户网站,检索静态信息。
信息资讯——“我要看”
信息资讯是“我”所能查阅或获得的政务服务信息,应包括静态信息和过程信息,通过各级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展现,政务服务信息应由政务服务管理平台推送产生。
信息检索——“我要查”
信息检索是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网站向“我”提供的查阅、搜索静态信息和过程信息的服务,应具备模糊检索、目录检索、全文检索等功能。可按照关键词搜索服务事项和办事指南,按照办件编号查询办事进度、信件回复情况等,能让“我”查得方便、看得明白。
服务引导——“我要办”
服务引导是政务服务管理平台依据“我”的需求目标和筛选条件,对“我”所需申办的事项进行初步定位,通过目标的进一步细化和筛选条件的增加,为“我”提供事项办理的部门、地点、主题等快捷的浏览入口和分类导航。
咨询问答——“我要问”
咨询问答是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网站依据“我”的困惑和问题,为“我”提供人工客服与智能客服相结合的咨询服务,保证“我”在事前、事中、事后均可“有疑就问”,相关政务服务实施机构“有问必答”、“答必释惑”。
监督评价——“我要评”
监督评价是互联网政务服务门户网站依据“我”的服务体验,为“我”提供帮助服务和评价渠道,保证“我”及时对政务服务过程进行投诉或评价,帮助政务服务实施机构纠错和优化服务。“我”的投诉或差评由政务服务实施机构通过政务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办理,并通过政务服务门户网站向“我”反馈结果。
个性化推送——“我的”
个性化推送实现以“我”为中心的服务资源聚合和个性化服务定制,通过大数据挖掘分析用户行为习惯,智能推送用户关注度高、与用户相关的信息,提供主动服务。
二、优化政务服务供给
1、实现事项清单标准化
目录清单是编制、法制等有关职能部门牵头编制的政务服务事项基本清单,清单要素包含事项名称、基本编码、设定依据、事项类型等要素。目录清单划分为国家级、省级、市级等层次。国家级目录清单全国范围通用,省级目录清单全省(区、市)范围通用,市级目录清单全市范围通用。
2、实现办事指南规范化
办事指南是为方便用户办事,在实施清单标准化基础上对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主体、依据、流程、材料、注意事项等内容所作的指导性说明,并规定办理政务服务事项的各方应共同遵守的规则。
3、实现审查工作细则化
为规范对外服务的实施,面向政务服务实施机构制定工作细则和流程规范等要求,包括审查工作细则要素、编制要求等内容。
4、实现业务办理协同化
业务办理协同化是指以申请人的目标需求为导向,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或地区通过系统、数据、人员相互协同的方式,实现政务服务业务跨部门、跨区域、跨层级办理。重点关注以下几种业务:自然人与法人证照异地办理、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,投资项目多评合一、多图联审、商事登记证照联合办理等跨部门协同办理,以及按照自然人和法人的需求程度,能并行办理的尽量并行办理。
5、实现事项管理动态化
各地区各部门要建立权责清晰的分级负责机制和动态管理机制。根据法律法规、机构和职能调整变动情况等,及时调整目录清单和实施清单。目录清单由编制、法制等部门负责调整,实施清单由各实施机构根据目录清单变动作相应调整。
建立全省(区、市)统一事项管理数据库的地区,其事项清单按照“谁编制、谁维护”的原则进行动态调整。事项调整的申请审核流程与清单编制的申请审核流程相同,仍由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权限在同一平台上操作维护,形成实时更新的基础数据。
服务器、存储、网络产品购买热线:
ERP、管理软件购买热线:
云服务产品销售热线:
浪潮网络售后热线: